杨玉玲老师至今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工作了36年。多年来初心不改,爱岗敬业,身正为范,教书育人,坚持教学与科研两不误,在持之以恒中砥砺前行,在累累硕果中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坚定信念
杨玉玲出生于1964年的东北农村,在上小学6年级时,她父亲节衣缩食为她订购了人生第一本少年儿童读物,其中的2则故事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其中1则是东北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另1则是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懵懂少女从此第一次有了为祖国强盛而读书的信念。教育强则国强!于是她在大学本科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她的信念也进一步具体化,不仅自己立志为我国食品科技走到世界前列而奋斗终生,更要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培养精英人才。多年来,杨玉玲一直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励自己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地沿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行。近年来,她自发地参观了位于安徽省泾县的新四军军部旧址、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等多处革命圣地。通过实地考察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振兴祖国是我辈责无旁贷的责任。任教30多年来,杨玉玲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和出色的食品科技研究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努力为国家培养优秀的食品专业人才,坚定不移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杨玉玲深知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必须自己先有一桶水的道理。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人才极其缺乏的年代,大学本科毕业生就能留校任教,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她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进步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为祖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因此,她历尽艰辛先后完成了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以及博士后阶段的研究任务,显著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各种能力。在读硕士期间,她恰逢怀孕,却有时候因试验不能中断而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水顾不上喝。在怀孕6、7个月时,她白天做实验,晚上熬夜写毕业论文,熬到夜里12点至凌晨1点是那时候的常态。在读博士期间,为了完成学业将年仅8岁的儿子留给家里,造成他放学后只能窝在小学传达室里等到父亲6点钟下班才能接回家的困难局面,而她本人住进了江南大学的集体宿舍,几乎每天都过着实验室-食堂-宿舍 三点循环的生活,其中在实验室的时间满12小时。进入博士后工作站时,她已年逾四十,恰逢儿子高中、婆婆重病直至去世,她只能咬牙坚持,拼尽全力,几乎每天中在实验室里超负荷工作,有几次甚至在回家的路上因过度疲累而睡过了公交车站。艰辛的付出极大地丰富了她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她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了她的创新意识和不屈的精神,为她的教学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言传身教,努力为祖国培养出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专业人才,以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杨玉玲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先后主讲了《食品化学》、《食品感官评定与物性分析》等多门本科生课程和《高级食品化学》等研究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践行教书育人,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国内外食品科技发展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义务为本科生提供考研信息,鼓励学生继续深造,为我国食品行业发展做出贡献。她信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至理名言,在努力提高自己理论水平的同时,在教学工作中脚踏实地,努力备好每一次课,注重及时补充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新冠疫情存在的形势下,不断摸索线上教学的新方法,与同事一起在中国大学mooc上制备了我校食品化学mooc教程,并不断地进行完善,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不少本科毕业生多年过去后仍然师恩难忘。
她从2007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她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特别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常常与学生们一起泡在实验室,晚上和寒暑假也时常加班为学生及时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辅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计划,及时检查学生的实验数据和进程,督促学生及时完成制定的任务。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在她指导的所用硕士毕业生中,57%的研究生先后被评为校优秀毕业生,而学校优秀毕业生的比例一般在15%左右。特别可喜的是,毕业生张自业和周磊的硕士论文分别获得2017和2020年的“江苏省优秀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张自业还曾获得江苏省省级三好学生称号和国家奖学金,现在为985高校-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为我院杰出研究生校友;周磊为南京农业大学在读博士。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在2017-2021年间,有71%研究生先后选择读博深造,以期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今年即将毕业的研究生韩柯颖同学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称号。
潜心科研,硕果累累
杨玉玲在经过艰难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科研经历后,对科研工作仍然常抓不懈、潜心钻研,取得了累累硕果。她先后主持完成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鸡肉肌原纤维蛋白与脂肪替代品混合胶凝机理研究》和《肌原纤维蛋白凝胶非共价键作用力的研究》;参与完成了科技部“973”计划课题 和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各1项;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国家农业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淘汰家禽和低值肉肉糜(浓缩蛋白)加工技术中试与示范》(编号:2006GB2C100093),此项目在实施期间就使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910万元,直接净利润达449万元,同时带动了我省徐州地区养殖产业的发展,为徐州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了贡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以第1和通讯作者在《Food Hydrocolloids》,《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Food Chemistry》、《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权威食品杂志上发表论文90余篇,研究成果丰富了食品科学的相关理论。2015年发表在Food Chemistry上题目为“Effects of high pressure modification on conformation and gelation,properties of myofibrillar protein”的文章进入ESI前1%,为我食工院“农业科学”入选ESI全球排名前1%提供了关键依据。
服务社会,尽职尽责
除了科研和教学工作外,她还在校外担任一些与本学科有关的社会工作。现今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食品科学领域的项目评审专家;《肉类研究》杂志编委;《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Food Science》、《中国农业科学》、《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理工版)等杂志的审稿专家。工作期间,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为服务社会献出自己的力量。